《 中 庸 》

發(fā)布時間:2019年02月27日 10:08瀏覽次數(shù):


導讀與考核要求

一、作者及作品簡介

《中庸》原是《小戴禮記》中的一篇。小戴是指西漢戴德的侄子戴圣。據(jù)《漢書·儒林傳》載:“傳禮者十三家,唯高堂生及五傳弟子戴德、戴圣名在也?!贝鞯逻x輯了自戰(zhàn)國至漢初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編成《大戴禮記》;其侄戴圣則編成《禮記》(共49篇)。

關于《中庸》的成書年代,至今尚無定說,從其內(nèi)容看,應成書于秦漢之際;而《中庸》的作者,至今亦無可考之定論,但司馬遷、鄭玄、程頤、朱熹等人都認為是子思所作。在孔門中,子思計有二人:一是孔子的弟子原憲,字子思(《史記·仲尼弟子傳》有載);一是孔子的孫子孔伋,字子思。古今學者們所稱的《中庸》作者子思,指的是孔子的孫子孔伋,而不是其弟子原憲,因為原憲一生實在無績可述。

子思(公元前483~前402年)姓孔名伋,字子思,是孔子的孫子,孔鯉的兒子,魯繆公的老師,戰(zhàn)國初年著名的哲學家、思想家。他雖身為孔子的孫子,但并沒有正式入門,親受孔子的教誨,因為孔子大子思68歲,在子思兒童時期孔子就去世了。子思師從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的曾參,頗得孔子思想之真?zhèn)鳌K俺锌鬃?,后傳孟子,繼承并闡發(fā)了孔子的中庸之道,著成《中庸》一書,收在《禮記》中。

在中國的封建社會時期,子思受到了歷朝封建帝王的尊崇。宋徽宗崇寧元年(公元1102年)被封為“沂水侯”,從祀孔廟;南宋咸淳三年(公元1267年)2月,被加封為“沂國公”,升為“四配”,和顏回、曾參、孟柯同列,位在孟子之上;元代至順元年(公元1330年)被加封為“沂國述圣公”;明朝嘉靖8年(公元1529年)改稱“述圣”。

《中庸》自其成文以后,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(nèi)古人并未對它特別重視。從唐代韓愈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興起古文運動,提倡傳統(tǒng)倫理觀以后,《中庸》才得到了一定的重視。到了北宋,《中庸》更受重視,神宗皇帝把它頒賜給大臣,大臣們也屢次在書信中提及并探討其隱奧的意蘊,程顥、程頤兄弟更是極力鼓吹它的重要地位,認為它是“孔門傳授心法”,是孔子的后人“子思恐其久而差也,故筆之以書,以授孟子。其書始言一理,中散為萬事,末復合為一理。放之則彌六合,卷之則退藏于密,其味無窮,皆實學也。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,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!”由此可見二程對《中庸》的評價之高。南宋以后,《中庸》被朱熹從《禮記》中抽出,和孔子的《論語》、孟子的《孟子》以及《禮記》中的另一篇《大學》一道合稱為“四書”,自此著聞于天下,成為儒家的經(jīng)典著作,對此后數(shù)百年我國封建社會的文人仕子的思想產(chǎn)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。

《中庸》一書,重在闡明中與庸之全體大用?!爸小奔淬∈刂械溃瑳]有偏倚;“庸”就是常?!爸杏埂本褪浅J刂械赖囊馑肌!爸小薄ⅰ坝埂倍咭约啊罢\”共為修身之前提。身修則德備,德備則用宏,用之于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步步擴展而見其效著。

今天我們在研讀《中庸》時,對文章的思想體系要有所認識,要本著批判地繼承的原則,學以致用。本文的思想核心是“中庸”,它認為儒家道德觀念中的“誠”是世界的本源,“中庸”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,提出了“誠者,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,從容中道,圣人也”這一主觀主義的“中庸”觀點,對此,我們應持批判的態(tài)度;而“中庸”里某些正確的東西,如“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”的學習過程與方法和“過猶不及”的觀點等,對我們?nèi)匀痪哂幸欢ǖ膯l(fā)和借鑒作用。

二、《中庸》的主要哲學和教育思想內(nèi)容

1、“中庸”有度的辯證法

2、“天、地、人”合一的本體論

3、以“誠”為立身之本的倫理觀

4、由“知”而“行”的教育思想

  三、《中庸》原文

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。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,可離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聞,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,故君子慎其獨也。喜怒哀樂之未發(fā)謂之中,發(fā)而皆中節(jié)謂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致中和,天下位焉,萬物育焉。

仲尼曰:“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。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時中。小人之中庸也,小人而無忌憚也?!?/span>

子曰:“中庸其至矣乎,民鮮能久矣。”

子曰:“道之不行也,我知之矣:知者過之,愚者不及也。道之不明也,我知之矣:賢者過之,不肖者不及也。人莫不飲食也,鮮能知味也?!?/span>

子曰:“道其不行矣夫!”

子曰:“舜其大知也與。舜好問而好察邇言,隱惡而揚善,執(zhí)其兩端,用其中于民,其斯以為舜乎?!?/span>

子曰:“人皆曰予知,驅(qū)而納諸罟、擭、陷阱之中,而莫之知辟也。人皆曰予知,擇乎中庸,而不能期月守也?!?/span>

子曰:“回之為人也,擇乎中庸,得一善,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。”

子曰:“天下國家可均也,爵祿可辭也,白刃可蹈也,中庸不可能也?!?/span>

子路問強。子曰:“南方之強與?北方之強與?抑而強與?寬柔以教,不報無道,南方之強也,君子居之。衽金革,死而不厭,北方之強也,而強者居之。故君子和而不流,強哉矯!中立而不倚,強哉矯!國有道,不變?nèi)?,強哉矯!國無道,至死不變,強哉矯!”

子曰:“素隱行怪,后世有述焉,吾弗為之矣。君子遵道而行,半途而廢,吾弗能已矣。君子依乎中庸,遁世不見知而不悔,惟圣者能之。”

君子之道費而隱。夫婦之愚,可以與知焉,及其至也,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;夫婦之不肖,可以能行焉,及其至也,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。天地之大也,人猶有所憾。故君子語大,天下莫能載焉;語小,天下莫能破焉;《詩》云:“鳶飛戾天,魚躍于淵。”言其上下察也。君子之道,造端乎夫婦,及其至也,察乎天地。

子曰:“道不遠人,人之為道而遠人,不可以為道。《詩》云:‘伐柯伐柯,其則不遠。’執(zhí)柯以伐柯,睨而視之,猶以為遠。故君子以人治人,改而止。忠恕違道不遠,施諸己而不愿,亦勿施于人。君子之道四,丘未能一焉:所求乎子以事父,未能也;所求乎臣以事君,未能也;所求乎弟以事兄,未能也;所求乎朋友先施之,未能也。庸德之行,庸言之謹,有所不足不敢不勉,有余不敢盡,言顧行,行顧言,君子胡不慥慥爾!”

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愿乎其外。素富貴行乎富貴,素貧賤行乎貧賤,素夷狄行乎夷狄,素患難行乎患難:君子無人而不自得焉。在上位不陵下,在下位不援上,正己而不求于人,則無怨:上不怨天,下不尤人:故君子居易以俟命,小人行險以儌幸。子曰:“射有似乎君子:失諸正鵠,反求諸其身?!?/span>

君子之道,辟如行遠必自邇,辟如登高必自卑?!对姟吩唬骸捌拮雍煤?,如鼓瑟琴。兄弟既翕,和樂且耽。宜爾室家,樂爾妻帑?!弊釉唬骸案改钙漤樢雍?”

子曰:“鬼神之為德,其盛矣乎!視之而弗見,聽之而弗聞,體物而不可遺,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,以承祭祀,洋洋乎如在其上,如在其左右?!对姟吩唬骸裰袼迹豢啥人?,矧可射思!’夫微之顯,誠之不可掩,如此夫!”

子曰:“舜其大孝也與。德為圣人,尊為天子,富有四海之內(nèi),宗廟饗之,子孫保之。故大德必得其位,必得其祿,必得其名,必得其壽。故天之生物,必因其材而篤焉。故栽者培之,傾者覆之?!对姟吩唬骸螛肪?,憲憲令德。宜民宜人,受祿于天。保佑命之,自天申之’故大德者必受命?!?/span>

子曰:“無憂者,其惟文王乎。以王季為父,以武王為子,父作之,子述之。武王纘大王、王季、文王之緒,壹戎衣而有天下,身不失天下之顯名,尊為天子,富有四海之內(nèi),宗廟饗之,子孫保之。武王末受命,周公成文、武之德,追王大王、王季,上祀先公以天下之禮。斯禮也,達乎諸侯、大夫,及士、庶人:父為大夫,子為士,葬以大夫,祭以士;父為士,子為大夫,葬以士,祭以大夫;期之喪達乎大夫,三年之喪達乎天子,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。”

子曰:“武王、周公其達孝矣乎。夫孝者,善繼人之志,善述人之事者也。春秋修其祖廟,陳其宗器,設其裳衣,薦其時食。宗廟之禮,所以序昭穆也;序爵,所以辨貴賤也;序事,所以辨賢也;旅酬下為上,所以逮賤也;燕毛,所以序齒也。踐其位,行其禮,奏其樂,敬其所尊,愛其所親,事死如事生,事亡如事存,孝之至也。郊禮之禮,所以事上帝也;宗廟之禮,所以事乎其先也。明乎郊社之禮,禘嘗之義,治國其如示諸掌乎?!?/span>

哀公問政。子曰:“文、武之政,布在方策。其人存則其政舉,其人亡則其政息。人道敏政,地道敏樹。夫政也者,蒲盧也,故為政在人。取人以身,修身以道,修道以仁。仁者,人也,親親為大;義者,宜也,尊賢為大。親親之殺,尊賢之等,禮所生也。在下位不獲乎上,民不可得而治矣。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,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,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,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。天下之達道五,所以行之者三,曰:君臣也,父子也,夫婦也,昆弟也,朋友之交也,五者天下之達道也;知、仁、勇三者,天下之達德也,所以行之者一也?;蛏?,或?qū)W而知之,或困而知之:及其知一也?;虬捕兄?,或利而行之,或勉強而行之,及其成功一也。“子曰:“好學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,知恥近乎勇。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,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,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。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(jīng),曰修身也,尊賢也,親親也,敬大臣也,體群臣也,子庶民也,來百工也,柔遠人也,懷諸侯也。修身則道立,尊賢則不惑,親親則諸父、昆弟不怨,敬大臣則不眩,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,子庶民則百姓勸,來百工則財用足,柔遠人則四方歸之,懷諸侯則天下畏之。齊明盛服,非禮不動,所以修身也;去讒遠色,賤貨而貴德,所以勸賢也;尊其位,重其祿,同其好惡,所以勸親親也;官盛任使,所以勸大臣也;忠信重祿,所以勸士也;時使薄斂,所以勸百姓也;日省月試,既廩稱事,所以勸百工也;送往迎來,嘉善而矜不能,所以柔遠人也;繼絕世,舉廢國,治亂持危,朝聘以時,厚往而薄來,所以懷諸侯也。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(jīng),所以行之者一也:凡事預則立,不預則廢,言前定則不跲,事前定則不困,行前定則不疚,道前定則不窮。在下位不獲乎上,民不可得而治矣;獲乎上有道,不信乎朋友,不獲乎上矣;信乎朋友有道,不順乎親,不信乎朋友矣;順乎親有道,反諸身不誠,不順乎親矣;誠身有道,不明乎善,不誠乎身矣。誠者,天之道也;誠之者,人之道也。誠者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,從容中道,圣人也。誠之者,擇善而固執(zhí)之者也。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。有弗學,學之弗能,弗措也;有弗問,問之弗知,弗措也;有弗思,思之弗得,弗措也;有弗辨,辨之弗明,弗措也;有弗行,行之弗篤,弗措也。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果能此道矣,雖愚必明,雖柔必強?!?/span>

自誠明,謂之性;自明誠,謂之教。誠則明矣,明則誠矣。

惟天下至誠,為能盡其性;能盡其性,則能盡人之性;能盡人之性,則能盡物之性;能盡物之性,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;可以贊天地之化育,則可以與天地參矣。

其次致曲。曲能有誠,誠則形,形則著,著則明,明則動,動則變,變則化。惟天下至誠為能化。

至誠之道,可以前知。國家將興,必有幀祥;國家將亡,必有妖孽。見乎蓍龜,動乎四體,禍福將至,善必先知之,不善必先知之。故至誠如神。

誠者自成也,而道自道也。誠者物之終始,不誠無物。是故君子誠之為貴。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,所以成物也。成己,仁也;成物,知也。性之德也,合外內(nèi)之道也,故時措之宜也。

故至誠無息,不息則久,久則征,征則悠遠,悠遠則博厚,博厚則高明。博厚所以載物也,高明所以覆物也,悠久所以成物也。博厚配地,高明配天,悠久無疆。如此者,不見而章,不動而變,無為而成。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:其為物不二,則其生物不測。天地之道博也,厚也,高也,明也,悠也,久也。今夫天,斯昭昭之多,及其無窮也,日月星辰系焉,萬物覆焉。今夫地,一撮土之多,及其廣厚,載華岳而不重,振河海而不泄,萬物載焉。今夫山,一卷石之多,及其廣大,草木生之,禽獸居之,寶藏興焉。今夫水,一勺之多,及其不測,黿、鼉、鮫、龍、魚、鱉生焉,貨財殖焉。《詩》曰:“惟天之命,于穆不已?!鄙w曰天之所以為天也?!坝诤醪伙@,文王之德之純?!鄙w曰文王之所以為“文”也,純亦不已。

大哉,圣人之道!洋洋乎,發(fā)育萬物,峻極于天。優(yōu)優(yōu)大哉!禮儀三百,威儀三千,待其人然后行。故曰“茍不至德,至道不凝焉”。故君子尊悟性而道問學,致廣大而盡精微,極高明而道中庸,溫故而知新,敦厚以崇禮。是故居上不驕,為下不倍,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,無道其默足以容。《詩》曰:“既明且哲,以保其身?!逼浯酥^與。

子曰:“愚而好自用,賤而好自專,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,如此者,烖及其身者也。”非天子不議禮,不制度,不考文。今天下車同軌,書同文,行同倫。雖有其位,茍無其德,不敢作禮樂焉。雖有其德,茍無其位,亦不敢作禮樂焉。子曰:“吾說夏禮,杞不足征也。吾學殷禮,有宋存焉。吾學周禮,今用之,吾從周?!?/span>

王天下有三重焉,其寡過矣乎。上焉者,雖善無征,無征不信,不信民弗從;下焉者,雖善不等,不尊不信,不信民弗從。故君子之道,本諸身,征諸庶民,考諸三王而不繆,建諸天地而不悖,質(zhì)諸鬼神而無疑,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。質(zhì)諸鬼神而無疑,知天也;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,知人也。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,行而世為天下法,言而世為天下則,遠之則有望,近之則不厭?!对姟吩唬骸霸诒藷o惡,在此無射,庶幾夙夜,以永終譽。”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于天下者也。

仲尼祖述堯、舜,憲章文、武,上律天時,下襲水土。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、無不覆幬,辟如四時之錯行,如日月之代明,萬物并育而不相害,道并行而不相悖,小德川流,大德敦化,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。

惟天下至圣,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,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,發(fā)掘剛毅足以有執(zhí)也,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,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。溥博淵泉,而時出之。溥博如天,淵泉如淵,見而民莫不敬,言而民莫不信,行而民莫不悅。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,施及蠻貊,舟車所至,人力所通,天之所覆,地之所載,日月所照,霜露所隊,凡有血氣者,莫不尊親,故曰配天。

惟天下至誠,為能經(jīng)綸天下之大經(jīng),立天下之大本,知天地之化育。夫焉有所依?肫肫其仁!淵淵其淵!浩浩其天!茍不固聰明圣知達天德者,其孰能知之?

《詩》曰:“衣錦尚絅?!睈浩湮闹?。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,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。君子之道淡而不厭,簡而文,溫而理,知遠之近,知風之自,知微之顯,可與入德矣?!对姟吩疲骸皾撾m伏矣,亦孔之昭?!惫示觾?nèi)省不疚,無惡于志。君子所不可及者,其惟人之所不見乎?!对姟吩疲骸跋嘣跔柺?,尚不愧于屋漏?!惫示硬粍佣矗谎远??!对姟啡眨骸白嗉贌o言,時靡有爭?!笔枪示硬毁p而民勸,不怒而民威于鈇鉞?!对姟吩唬骸安伙@惟德,百辟其刑之。”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?!对姟吩唬骸坝钁衙鞯拢淮舐曇陨?。”子曰:“聲色之于化民,末也?!薄对姟吩唬骸暗螺捜缑!泵q有倫,“上天之載,無聲無臭”,至矣。

四、參閱資料

1、楊旺生等主編,《中國古代名著導讀》,安徽教育出版社,2003年3月第1版。

2、《周禮、儀禮、禮記》,岳麓書社1991年版,古典名著普及文庫本。

3、韓維志,《大學  中庸》,吉林文史出版社,2001年7月第1版。

4、胡念耕,《孔子中庸新見》,《社會科學戰(zhàn)線》1997年第2期。

5、吳明凡等,《〈中庸〉誠說新探》,《湖南大學學報》社科版,2000,4。

6、倪南、馮濤,《“中”論》,《西安交通大學學報》社科版,2000,4。

7、董根洪,《中庸新釋》,《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》2000,5。

8、郭齊家,《中國教育思想史》,教育科學出版社,1987年6月第1版。

9、周祺家,《<中庸>教育思想初探》,《中州學刊》1985年第5期。

五、考核要求

在認真閱讀原文及相關資料的基礎上,圍繞“中庸”思想在我國傳統(tǒng)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,或《中庸》所蘊涵的哲學和教育思想的某一方面的內(nèi)容,用較“小”的選題(題目自定),寫一篇3000~4000字的文章(體裁不限)。文章要求:行文流暢,論述清晰,層次分明。